欢迎浏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官网!

立高立新 立德立行

咨询热线:0915-3352777

首页 » 走进校园 » 校长领航 » “拿捏有度”的课堂智慧

校长领航

    “拿捏有度”的课堂智慧
    发布时间:2019-12-14 15:33:27

            “拿捏有度”的课堂智慧

                                                                                                                    朱    平

    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的事业,课堂更是充满智慧的圣地,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演绎精彩美妙的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演绎一曲宏伟壮丽的生命成长之歌。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处理“有为”“无为”的关系,即“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课堂教学是一门有为与无为的艺术,课堂上,教师既要有所作为,也要有所不为。教师必须适时转换角色,该有为时,则为,不该作为时,则无为。有为、无为乃课堂之大学问,乃教师之大智慧。

    课堂上,教师“无为”的智慧表现在“巧让”。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让”,要巧于“让”,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让学生动手,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参与成长,演绎学生的智慧和精彩。“教学者的权威往往是学生的障碍”,一个智慧的教师,不抢风,不越位,会将一切成长的机会和可能让给学生。课堂上,教师需要从“霸主”的“强势”地位退下来,心甘情愿地退到课堂一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首席,让学生立于课堂中央,只有这样,课堂上才会听到生命拔节的铿锵之声,才会领略到生命张扬的壮观气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长起来,才会不断强大起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构建生本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以及引领者。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导演角色,开掘演员潜能,让演员在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是一个导演的职责。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当学生遇到障碍时,疑惑不解时,茫然无助时,教师可以站出来,适时去引导、点拨、激发、唤醒,教师绝不是主角,只是参谋,只是催化剂,只是风向标,只有教师把学习的权利、机会、快乐还给了学生,学生才会发展。

    课堂上,教师“无为”的智慧表现在“留白”。“留白”是极具中国美学特色的艺术作品创作手法,留白的有效应用能够赋予艺术作品欣赏者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对于教师而言,将“留白”艺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获取到意想不到的惊喜。课堂就像一块画布,老师就是那神奇的画匠,有教师选择将画布填得满满当当的,并自诩这就是容量,表面“大有作为”,实则忙碌劳累而低效;有教师却选择在画布恰当的位置留给学生空白,让学生自由涂抹,这留下的空白却换来了无限的精彩,这算是“无为”的大智慧。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白于学生思考、留白于学生表达、留白于学生实践、留白于学生合作探究、留白于学生自我建构,以此来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引导学生进行探讨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多向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在课堂教学中,充实丰满不一定就是效果和效率,恰到好处留下空白才是智慧,也许课堂短时的沉寂和安静,才是学生屏气凝神、放纵思维、纵横驰骋的最好原野。

    课堂上,教师“有为”的智慧表现在“唤醒”。《礼记·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善于启发、引导、激励和唤醒。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场生命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用自身的智慧唤醒学生认知、思维、情感、信仰,唤醒学生对真知的渴求、对未知的探究、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学生的沉睡的天性、潜能和梦想,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使学生焕发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光辉。唤醒,不是生硬问答,不是大声呼唤,不是无理斥责。唤醒,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是对话,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沟通;是引导,指引孩子努力前进的方向。唤醒,是心灵的呼唤,真谛在于用真情去关爱。每一节课都是师生一段难忘的生命历程,是师生一次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课堂本应该是充满温度和温情的地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将真心真情给予孩子,给软弱的孩子以坚强,给自卑的孩子以信心,给苦恼的孩子以欢喜,给孤独的孩子以温暖,给迷茫的孩子以方向,给无望的孩子以希望,给不幸的孩子以幸福,给幸福的孩子以激励。教师的语言是唤醒学生的神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用“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智慧,“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动力,“润物细无声”的温暖,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才能奏响学生心灵的乐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语言艺术,用平等尊重的语言温暖学生,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亲近学生,用赞美激励的语言打动学生,用真诚中肯的语言影响学生,通过智慧而有温度的评价、引导、鼓励方式,使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和真理的伟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渴望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唤醒在于教师的榜样示范。

    课堂上,教师“有为”的智慧表现在“创新”。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需要大胆创新。如果能把教学当作艺术,把创新精神融入教学,课堂就会永葆生机,灵动多姿,就能散发出美的芳香,就能塑造鲜活而又丰厚的生命。假如教学只剩下固化的技术,没有创新,课堂也许就会呆板机械,老气横秋,了无生机,结果就只能让学生厌烦,也只能如生产线一样生产出规格相同的产品。课堂上教与学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师生构建艺术与欣赏艺术、创造美与感受美的过程,教学语言、活动设计、问题设置、教学流程等各种教学环节,无一不体现着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天赋。因此,教师要敢于作为,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新,像艺术家一样,将课堂当艺术作品一样去构造、去设计、去装扮、去雕刻,像诗一样吟诵抑扬顿挫,像画一样描摹五彩缤纷,像影片一样演绎波澜曲折。一节好课,是教师一颗诗心和一颗匠心的相遇和融合,需要教师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教材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另辟蹊径的视角、别出心裁的创意,于平凡中见新奇,于平淡中见波澜,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使课堂这个舞台充满无穷魔力,让学生主动而又快乐地步入知识殿堂,接受智慧沐浴,参与生命成长。机械重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不是创新,唯教辅资料、唯教学参考不是创新,但是天马行空、天花乱坠也不是创新。没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孩子的深刻了解,对学科的深刻把握,就远远不可能让教室成为伟大事物的中心。

    巧让、留白是教师课堂上的“无为”之举,创新、唤醒就是教师课堂上的“有为”行为,一节好课就是教师“有为”与“无为”的辩证统一,需要教师将“有为”和“无为”交替进行并精彩演绎,“有为”之时,不失位,“无为”之时,不越位。

    正确处理课堂上的有为与无为,“功夫在诗外”,需要教师在课外大有作为。需要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刻认识到师生角色定位的意义和价值,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钻教材;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设计教学流程,精心预设课堂教学活动与探究问题;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哪些地方应该“有为”,哪些地方应该“无为”,做到适度放手、适时隐退;明确教学目标,明晰重难点,确保“无为”与“有为”有的放矢,提高“有为”与“无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有为”与“无为”,是课堂的辩证法,检验教师是否处理好了课堂上的“有为”与“无为”的关系,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展。正确处理“有为”与“无为”, 精彩演绎课堂智慧,催生课堂万千气象,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引领者,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首席。

     (发表于《陕西教育》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