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官网!

立高立新 立德立行

咨询热线:0915-3352777

首页 » 走进校园 » 校长领航 » 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

校长领航

    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
    发布时间:2019-12-14 15:55:02

    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

                                                                                                                             朱  平

    漫漫教育征途,行走其间,或遗忘,或丢失,或迷于路边花草,或忘记来去之所向。当下教育,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然则繁华背后也掩饰不住些许荒芜杂草,或功利,或形式,或浮躁,或假大空,表面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远离了教育本真。或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依然惟成绩重分数,长此以往透支了人的生命、牺牲了人的健康;或大搞改革创新,鼓吹校本特色,开创各种模式,实质却只是新瓶装旧酒、穿衣带帽改头换面而已;或活动精彩纷呈,各种社团丰富多彩,实质受众面积狭小、内涵单薄、哗众取宠、昙花一现;或高喊减负运动,而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弄得家长和学生苦不堪言;或校园高楼大厦,池沼楼阁,硬件设施高大华丽,却寻不到校园文化的蛛丝马迹;或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小组讨论不亦乐乎,结果只注重了形式忽略了本质。诸如此类,就像当下的农业,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研究生产转基因食品、极端追求生产效率,结果远离本真,农业反而不像农业了。教育也是如此,加工“过度”,添加“过多”,功利“过头”,导致忘记了初心,远离了教育本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物生生不息,皆始发于本源。源不深而毋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毋求木之长,教育系千秋万代、千家万户之大业,关乎到生命成长、家国发展、人类进步之大事,如果教育远离本真,就难以参天耸立、浩瀚壮阔。

    教育是一场旅行,不能忘记前行的“方向”和“目的地”。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人不是生而为人,是需要教而为人,育而为人,教育“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文明人”,使“人”成为“人”。作为起点,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作为终点,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便是教育的初心和本真。

    回归教育本真,坚持德育为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古代培养人的“智、仁、勇”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就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应该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优秀的品质、较高的核心素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最理想的境界是促进学生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共同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重。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弘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植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担当精神。活动是德育的最好载体,学生可以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实现生命的成长、灵魂的拔节。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实现学科育人,课堂育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孩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自我认知,“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自我批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我鞭策,使其在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立足个性差异,促进人的独特发展。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生命都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人类共性与自身个性的统一,育人要坚持共性底线,鼓励“个性特长”。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没有独立的精神领地,没有个性的生动与闪光,没有自足的个体意志和理想,一个人无论面皮多么红润白皙,其生命都谈不上鲜活与健康。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没有人的多彩人生,生命之花就会因水土不服而难以绚烂多姿。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就如加工厂,生产的只不过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更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和创新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尊重差异,发现特长,因材施教,发掘闪光点,唤醒不同个体生命的潜能,为不同个性不同需求不同兴趣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实现多元发展。“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是白杨,就助它在大地参天耸立;是白云,就助它在蓝天自由飞翔;是湖泊,就让它阔大平坦静待万物;是小草,就让它默默生长点缀春天。

    回归教育本真,激发主观潜能,促进人的自主发展。在人类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本真就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真的教学课堂,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多元的,也是变化的,教师需应时应景扮演好“启发者”“引导者”“讲授者”“点拨者”“整合者”“服务者”等不同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既不“失位”也不“越位”。为师之道的最高境界,那便是“让”,如果学生真的发挥了,老师要退让,要闪避,不阻止学生的进步。课堂其实在演绎老师的智慧,善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是教师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是教师的一项潜在任务。本真课堂需要教师创设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灵动的教学氛围,创设灵魂激荡、智慧飞扬、生命成长的课堂环境,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享共进、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还学生思考权、话语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表达、批判,为学生搭建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使每个学生的灵魂得以丰富和提升,学习的主观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获得有效发展,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真正统一。

    回归教育本真,着眼人的未来,促进人的终身发展。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并没有把个体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总是把教育锁定在“成功”上,做“题”的应“试”教育,做“秀”的应“时”教育,做“假”的应“景”教育,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成功”进行。育人活动,就是为一个现实成长中的人培养健全的自我,为一个应然世界培养创新的行者,为一个未知世界培养探究的智者,人类教育正愈来愈倾向于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育新人。教育的本真,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给予学生生存本领,领着学生奔向希望、奔向未来。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拥有优秀的习惯、优秀的品质,就不必担心他的未来。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习惯培养当从早抓起,从小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优秀品质是孩子们赖于生存、立于世界、走向未来的优厚资本和财富,培养孩子优秀品质是“立根”的事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的勤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无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专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这些优秀品质虽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形成,但一定会在人生未来的重大时刻中表现出来并发挥它的价值。爱因斯坦说过:“忘掉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一个学校毕业的学生,从严格意义上判断成功与否,要到他10年之后走入社会的时候才知道。关注学生10年之后所需求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价值千金的担当和良知。

    回归教育本真,涵养校园文化,促进人的灵魂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那么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校园里每一面墙壁、每一个广告牌、每一句口号、每一项制度,大至办学理念,小到一棵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无声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滋润力,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下,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一定会水到渠成无声无息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校园里最壮观的一定是灵魂愉悦的舞动,最悦耳的一定是生命拔节的声音,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的丰富与成长,多来自于阅读。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书,如饭如药,亦师亦友,读书可以和其颜,悦其色,祛其病,壮其神,提升其品味,丰富其内涵。书可以带你去全世界旅行,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可以让你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获得知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了。学校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他“自己的”书,这些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读的书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深远,所以,一个书香浓郁的校园,就是孩子们一个宝贵的精神花园,提倡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孩子们的灵魂就会书香弥漫、诗意盎然。

    回归教育本真,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科学发展。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反映,是必然的、稳定的,是千百万人千百万年来生活实践的积累和结晶,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只要顺河走,就能够发现大海”,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教育是一门育人的科学,纷繁浩大,“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人就会顺利而健康成长,否则就会拔苗助长。本真教育就必须真正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去办学、去管理、去改革、去发展,去育人。要遵循“爱心产生奇迹”的师爱育人规律,“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榜样示范规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独立见解规律,“说你行你就行”的乐观自信规律、“体罚近乎无能”的攻心艺术规律,“读书改变人生”的课外阅读规律,“性格主宰命运”的人格培养规律,“习惯成就未来”的养成规律,“你我都是风景”的个性发展规律,“有梦就有希望”的理想信念规律,“有国才有家”的德育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有遵循学生生理发育、个性成长、人格形成等各种发展规律,顺道行之,才有学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回归教育本真,关注教师需求,促进教师发展。教育是一种诗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温暖生命的过程,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的发展是教育第一生产力。教师的发展就如一棵树的生长,需要在学校、教室里获得营养,从同事、学生身上获得滋养,需要在自己的光合作用中吸收和释放能量,然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源于外因和内因的综合作用力。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其次是尊重的需求,改善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压力,提升教师地位,还教师应有尊严,为教师创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工作环境,搭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提升教师的荣誉感、成就感,这些尊重教师需求和实现教师需求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读书和思考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两条腿,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少一些行政事务干扰,学校可以少一些行政化,营造热爱读书的文化书香氛围,为教师创造静下心来做学问的环境,留给教师更多自由安静的空间读书和思考,充实和舒展自己的灵魂。校园本应该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愤世嫉俗的戾气;多一些学术气,少一些沉浸物欲的腻气,多一些文人气,少一些世俗圆滑的媚气。因为只有学校有了崇尚知识、崇尚美德、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的土壤,教师才有可能具备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特质:高雅的情怀,渊博的学识,仁爱的品质,高远的视野,坚守真理的执着,不苟世俗的清高。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俊源只为流长,固本只为木长,坚守教育本真就是对教育最虔诚的信仰。进入新时代,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现代性问题不断冲击着教育,“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我们必须审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变革与坚守、创新与继承、形式与内容,坚守教育信仰,不忘教育初心,回归教育本真。

    (《安康教育》第5期)